学术活动
 
 
   
 
 

展览回顾 | “光芒”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

2025年第1期个展

 

 

活动背景

    造型艺术学院于2023 年设立 “光芒” 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该计划致力于为学院研究生提供展示专业思考与实践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青年艺术家们相互交流展示,鼓励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同时,入选青推计划的研究生所展现出的专业水平、艺术表现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等诸多维度的表现,为研究生培养的优化与改进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助力学院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助力艺术创作人才孵化培养和梯队建设。

    目前,青推计划已举办11期,分别安排了版画、雕塑、油画、造型基础等方向研究生的个展,展览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本期作为该计划的第12期,也是2025年的第1期,安排了雕塑专业李世捷同学的个展。在活动筹备过程中得到了科研与研究生处、党委宣传部、艺术与人文学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导师寄语

    欣闻世捷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前要办个展,真是个很大的惊喜。

    世捷上进心强,且善于学习,她在创作本科毕业作品时,适逢疫情,收集材料和正稿制作阶段均遭受挫折,在几易其稿后终于如期展出。作品虽稍显稚嫩,但期间她能积极解决问题、并迅速适应新的创作手段,加之有效的后期处理,都展现出她出众的创作能力和艺术潜质。考上研究生后,我要求她要看一些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她都能静下心来阅读,并作了详细和深入的读书笔记。这种沉淀,不但丰实了她的学术素养,更提升了她的艺术自信。世捷的勤奋有了回报,在学期间获得了不少外出交流和艺术活动的机会,而她也不负这份韶华,不断有新作面世,聚沙成塔,硅步千里,成就了此次个展。

    此次展览,呈现了世捷三年在学期间多个系列作品,满满的收获。令人惊奇的是,她此次展览的作品中有多件行为艺术,这实际上是她生活、学习的记录。这些行为艺术作品,除了动态影像外,还有部分以架上的形式呈现,后者如《插曲》,表现人在布满老鼠胶的空间中挣扎、变形,其冲突的过程再以装置的形式呈现,寓意了世间有情众生一种焦虑的生存状态。同时,世捷并未放弃学院层面的塑造技术,她已经能熟练运用软件技术,塑造纤毫毕现的具象作品。从根本上说,数字造型能力的强化,是她创作作品的底气和技术支持。这些作品,一方面是她毕业展览前的给自己的隆重献礼;另一方面,充分展现了年轻艺术家所具备的朝气和锐气。

    展览是世捷自己命名的。此前她曾向我咨询过展览名称,我想了两词未能如她意,后来她提出“愁稠惆”,我建议去掉“愁”字,后两个chou字,应能完整反映她展览作品的形态、材料、观念。又,“稠惆”和“瞅瞅”谐音,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梗——瞅瞅,这展览很棒!

    祝贺世捷!

 

导师 黄文智

 

 

 

 

展览前言

    忧愁是通向自我的门槛,它不是文艺作品中的隐喻,而是生命无法回避的实存。“稠”,是忧愁的密度,在黏着与拉扯中凝结成生命无法轻视的重量。“惆”,是忧愁的延展,在情绪结构中蔓延成无形的脉络。“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在情感表达喧嚣却鲜有共鸣的当下,展览"稠惆"试图通过雕塑这种艺术形式,捕捉当代人精神世界中那些不可言喻的情绪,并将其转化为对生命本质的凝思。

    本次展览的作品,以不同的材质与形态诠释情绪的多重维度。老鼠胶的黏稠、稻草的粗糙、青铜的凝重,都在诉说着“惆”的不同面向,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的精神空间。李世捷通过对传统材料的转化,挖掘出雕塑的多种展现形态,将无形的思绪化为有形的轮廓,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微妙平衡。

    在这个空间内,惆怅不再是消极的情绪,而是转化为一种沉思的力量,引导观众进入深度观看的状态。在自我与他者、有限与无限、秩序与混沌之间,李世捷找到了治愈愁绪的有效途径,并将其转化为一场与自我之间的精神对谈。那些悲伤的形态、庄重的轮廓、滞涩的思想,不是对忧愁的延伸与美化,而是直面其本质的思考。

    正如尼采所言:"艺术是苦难的救赎者。"李世捷通过澎湃且精准的情感叙述,完成了对自我状态的回应,不断重构着独属于她的艺术语言。在雕塑的静默中,忧愁不再被快节奏生活边缘化,而成为一种值得凝视的存在。

 

                                                      策展人 马怡诺

 

 

 

 

展览信息

稠惆——李世捷个展

“光芒”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  

 

学术指导

邱志杰

 

总策划

寇疆晖

 

 策划

张晶晶、谭勋、熊永平、竺丽芳 

 

 学术主持

 黄文智

 

 学术支持

蒋松儒、王中谋、鞠高雅、段少锋、孟媛  

 

展览统筹

李骁然

 

 策展人

马怡诺

 

 展览组织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主办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展览时间

2025年3月17日—2025年3月21日 

 

展览地址

天津美术学院天纬路校区A楼3楼造型艺术空间

 

 

 

 

 

 

展览开幕式

 

    2025年3月17日上午,造型艺术学院“光芒”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第12期个展在天津美术学院天纬路校区A楼造型艺术空间开幕。

    本期个展集中展示了雕塑方向研究生三年级李世捷同学的13套作品共计67件作品。李世捷将她的“稠”与“惆”以雕塑作为载体,围绕忧愁与其粘稠的密度和惆怅的延伸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精神空间。

    在她的艺术表达中,忧愁不再是消极的情绪,而是成为一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力量,其中既有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描绘,也有对普遍人类境遇的深刻忧思,以作品为媒介,带领人们进入与自我之间的对话。本次展览以雕塑为情绪载体,将惆怅转化为一种值得被凝视的存在,引导观众走进情绪深处,进入与自我之间的深度对话。

    参加开幕式的师生有: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蒋松儒、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晶晶、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竺丽芳、本期个展学生雕塑导师黄文智、雕塑系主任赵展、油画系主任袁文彬、版画导师组组长张莞、雕塑系副主任胡庆雁、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主任祁峰、雕塑研究生导师刘颖睿、油画导师康勇锋、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孟媛、雕塑系教师王朝勇、雕塑系教师李向东、造型基础教育学院教师张钊瀛,以及雕塑方向研究生导师代表、雕塑系教师代表、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等。本次开幕式由造型艺术学院秘书李骁然主持。

 

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教授致辞

 

    在此次展览的开幕式上,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教授首先致辞,在致辞中首先对李世捷的展览顺利开幕表示祝贺。同时从专业角度对李世捷的展览做出评述。李世捷的雕塑作品涵盖了雕塑的多种表现形态,无论是传统的架上雕塑,还是建构在行为之上的装置艺术,都以自己的艺术语言对其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同时,光芒·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给予了青年艺术家与青年策展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本期个展学生导师、雕塑导师黄文智教授致辞

 

    本期个展李世捷同学的导师、雕塑系黄文智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其学生李世捷的祝福与肯定,李世捷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雕塑创作中不断向内探寻,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中还有很多值得探寻的角落。在雕塑创作上,她坚持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巧,开拓新的创作方式。作品在涵盖面上都非常的广泛,希望李世捷未来的艺术道路能够越走越远,同时也祝贺李世捷的研究生阶段完美落幕。

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蒋松儒教授致辞

 

    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蒋松儒教授在致辞中对展览开幕表示祝贺,该项目的形式对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极大推动作用。项目的不断深入、扩大与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一致,也鼓励在校的同学们踊跃参加,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

    本期个展学生李世捷在发言中对自己近年来的三组重要作品进行了创作理念的阐释,“插曲”系列围绕着“老鼠胶”这一特殊材料展开,通过对材料的运用,建构起个体情绪与时代的对话。“存在的镜像”系列作品聚焦于个人内心表达,在创作中将雕塑作为自己情感的容器,记录了李世捷对存在本质的思考。“传统与数字对话”系列作品用现代技术重新阐释传统艺术形式,是对当下与历史对话这一尝试的表达。最后李世捷对导师黄文智教授的指导与支持表示感谢,以及谭勋老师对她创作和布展上的帮助与支持,让展览能够顺利呈现,同时对到场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做出了感谢。

    策展人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当代艺术批评理论研究)研究方向的马怡诺在发言中对李世捷作品展的理念做出阐述,李世捷将雕塑作为“稠”与“惆”的载体,围绕着忧愁与其粘稠的密度和惆怅的延伸一起建构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精神空间。老鼠胶的拉扯和机械装置的规律化动作赋予了情绪重量与生命力。在展览空间内,观众对作品的凝视也会投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找到对于自己情绪的诠释。最后马怡诺对导师高岭教授以及鞠高雅副教授的帮助和指导做出了感谢,同时也对幕后工作人员们的帮助表示感谢。

    开幕式最后,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教授和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蒋松儒教授共同为本期个展学生李世捷以及策展人马怡诺颁发青推奖杯。


 

嘉宾学生合影


嘉宾颁发青推奖杯

 

 

 

 

展览现场


 

 

 

 

 

 

关闭窗口
 
 

All  Content  Copyright  天津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津备05013602号-1  津教备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