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顾|“光芒”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2025年第4期个展
2025年6月30日
“光芒” 造型 ・ 青年艺术推介计划 2025年第4期个展前言
造型艺术学院于2023 年设立 “光芒” 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该计划致力于为学院研究生提供展示专业思考与实践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青年艺术家们相互交流展示,鼓励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同时,入选青推计划的研究生所展现出的专业水平、艺术表现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等诸多维度的表现,为研究生培养的优化与改进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助力学院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助力艺术创作人才孵化培养和梯队建设。
目前,青推计划已举办14期,分别安排了版画、油画、雕塑、造型基础等方向研究生的个展,展览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本期作为该计划的第15期,也是2025年的第4期,安排了油画方向的吴芷轩、程莉媛同学的双个展。
在活动筹备过程中得到了科研与研究生处、党委宣传部、艺术与人文学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感谢学生导师刘悦教授、段晓刚老师的学术指导,以及艺术与管理系的李金凤同学参与策展工作。
造型艺术学院
2025年5月26日
导师寄语
展览名为《双生花的赋格》,恰如一场视觉化的哲学思辨——双生花的并蒂与纠缠,象征生命本质中永恒的二元对话:理性与感性、禁锢与自由、记忆与遗忘,如同两位艺术家的两种创作维度的交织——彼此独立却又相互映照;而"赋格"作为音乐中的复调形式,以主题的变奏与声部的呼应构建出严谨而流动的美感,暗喻了莉媛与芷轩艺术创作中的那些看似矛盾却互为根基的法则:克制与激情、重复与突破、独白与共鸣。
程莉媛在学习中展现出极强的主动性与批判性思维,善于提出新颖视角,体现了对知识的深度思考与创新意识。她的日常生活中,待人谦和但立场坚定,既能倾听他人意见,又能清晰表达观点,显示出超越年龄的沟通智慧。整体而言,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兼具理性思维与社会情怀的成长型学生。
程莉媛的创作正是这样一场视觉的赋格,她以材料与绘画为媒介,在粗粝与细腻、瞬间与永恒之间,探索生命中的脆弱与坚韧。那些材料的褶皱、颜料的层叠,不仅是物质的痕迹,更是对存在意义的叩问。她的作品如同音乐中的不同声部,在矛盾中达成和谐,在断裂处显现完整,最终引领观者走进一场关于记忆与生命的孤独沉思。
艺术从未停止对话,而这场展览,正是她以敏感之心谱写出的未完乐章。最后,请记住:真正的艺术赋格,不仅在于声部的完美契合,而在于每个音符都有勇气保持自己的棱角。愿你们继续以画布为镜,让追问沉淀为源源不断的力量。
导师 段晓刚
吴芷轩的展览终于揭开了序幕,和莉媛一起的,祝贺她们!
吴芷轩自幼习舞,身姿挺拔,加上南方姑娘纤瘦的身材,是人群中出挑的美女。大二初识她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对浓黑又夸张的眼线,流露出一副离群索居、拒人千里的样子。不过与她接触下来,人是和善的,聪明的,和她的妆容反差很大。这恐怕就是当代青年人的一种态度。往往冷酷的外表下,守着一片温柔的内心。她笔下的女孩像极了她自己,也像极了这个社会中的青年群体。他们在服装、饰品、发色、妆容、姿态、爱好、生活方式……都展示出与主流差异化的审美观,刻意的不合时宜进而独树一帜。这种“矛盾感”恰似当代青年的群体缩影——用冷峻的表象包裹柔软的内心,以独特的方式与世界对话。用芷轩的说辞,这是亚文化。这不合群的文化群体恰恰孕育着创造力和想象力。独树一帜也是一副盔甲,既是抵御世俗风雨的盾牌,亦是守护内心柔软的堡垒——既是成长路上的叛逆注脚,更是对周遭环境的审慎抉择。他们以棱角分明的外在姿态,守护着观照世界的纯粹目光。
纵观艺术史,那些留名青史的画家往往都曾是主流审美的“逆行者”:莫奈笔下跳动的光影曾被学院派视为“未完成的涂鸦”,却开创了印象派的先河;米勒在巴比松的麦田里描绘劳动者的汗水,与当时浮华的沙龙美学格格不入;“扬州八怪”以怪诞的笔墨情趣挑战清代复古思潮,最终都成为后世眼中的文化先锋。由此可见,亚文化在时光的淬炼中,终将蜕变为主流文化的重要注脚。
芷轩在油画系学习已经7年,凭她的才华早该有个自己的展览了。我对她的画作总是充满期待。他的技法熟练,上手便能成画,又不俗气。可是她偏不着急,按当下流行的说辞,是松弛感满满的。也没见过她在一个问题上纠结,处处流露坦然、不内耗。有的时候画没画完就匆匆玩耍去了。画画原本就是个人的事情,急不得也催不得。如今,展览如期而至,画布终于悬上展墙。细细品读她的近作,笔触间更添几分空灵与仙气——那些漂浮于画面中的少女,仿佛褪去了年少时的尖锐棱角,在色彩的氤氲中舒展成轻盈的梦境。这种蜕变令人欣喜,亦让人对她的艺术之路满怀期待。唯有这般从容不迫、张弛有度的心态,方能在艺术创作的长途中稳步前行。愿这场展览成为她艺术生涯的璀璨注脚,亦期待她在未来的画布上,继续勾勒出更多超越时光的生命诗篇。
导师 刘悦
“双生花的赋格”展览前言
这是一场关于生命、死亡与亚文化精神的视觉对话。程莉媛与吴芷轩,两位艺术家以油画为媒介、以视觉符号为语言,展开了截然不同却互为映照的创作实践。展览标题中的“赋格”既指向音乐中复调旋律的交织,也隐喻了两人作品中主题与形式的对抗性共生,如同双生花,根系缠绕却绽放异色。
程莉媛围绕“生命的消逝与痕迹”展开创作。从《呼吸》中由丙烯堆叠出的窒息感,到《逝水》使用综合材料模拟床单褶皱式的时间流逝,她将死亡具象化为一种沉默的在场,死亡并非终点,而是灵魂振翅高飞的旅行。其画面中反复出现的衰败意象:枯萎的树、漆黑的太阳、燃烧的烟花、被遗弃的衣物,与层层堆叠的笔触所营造出的厚重物质感相互交融,构建出一种饱含深沉哀伤与缅怀意味的独特美学。
吴芷轩通过“亚文化群体的肖像”探讨边缘身份的自我赋权。在《我想做个酷女孩》、《交织》等系列中,她以高饱和度的色彩、平面化的叙事和负片式的视觉反转,构建了一个介于真实与幻想之间的抵抗空间。画中身着先锋服饰的青年,既是消费社会的异化产物,又是以服饰为武器主动挑衅规则的“巫女化”存在,这种矛盾性恰恰呼应了展览主题中“赋格”的对抗性张力。
本次展览涵盖布面油画、综合材料、木板岩彩等多种媒介。尽管创作路径迥异,但她们共同展现了油画语言在当代语境下的可能性,恰似双生花的根系,在暗处缠绕,在明处各自盛放。
策展人 李金凤
展览信息
“双生花的赋格”——程莉媛、吴芷轩双个展
“光芒”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
学术指导
邱志杰
总策划
寇疆晖
策划
张晶晶、谭勋、熊永平、竺丽芳
学术主持
袁文彬、赵宪辛
展览统筹
李骁然
策展人
李金凤
展览组织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主办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展览时间
2025年5月26日-2025年5月30日
展览地址
天津美术学院天纬路校区A楼3楼造型艺术空间
展览开幕式
2025年5月26日上午,造型艺术学院“光芒”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2025年第4期个展开幕式在天津美术学院天纬路校区A楼造型艺术空间开幕。
“双生花的赋格”——程莉媛、吴芷轩双个展集中展示了研究生三年级油画方向程莉媛同学和吴芷轩同学的40余件作品。程莉媛通过剥离色彩、强化物质痕迹逼近生命的本质,从《呼吸》中由丙烯堆叠出的窒息感,到《逝水》使用综合材料模拟“床单褶皱式”的时间流逝,她将死亡具象化为一种“灵魂振翅高飞的旅行”。吴芷轩则通过叠加符号、解构现实重构身份的边界,以迷幻的色彩捕捉亚文化群体的抗争与自我重塑。在《我想做个酷女孩》、《交织》等系列中,她以高饱和度的色彩、平面化的叙事和负片式的视觉反转,构建了一个介于真实与幻想之间的抵抗空间。尽管创作路径迥异,但她们共同展现了油画语言在当代语境下的可能性,如同双生花,同根而生却绽放异色。
参加开幕式的师生有: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晶晶老师、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教授,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竺丽芳老师,油画系主任袁文彬教授,本期个展学生导师、油画系书记、副主任刘悦教授,本期个展学生导师、油画表现导师段晓刚老师,油画系教师祁峰老师,以及油画方向研究生导师代表、油画系教师代表、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
嘉宾学生合影
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教授首先致辞,对三位同学表达了祝贺,并对到场的学生家长表示欢迎。对本学期最后一期展览表示祝贺,并对本年度“光芒”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个展的质量以及呈现效果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介绍,学院正在与校外专业美术馆共同策划举办本年度“光芒”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展览,鼓励同学们认真筹备作品,积极参与。
油画系主任袁文彬教授在致辞中对展览名称“双生花”表示了赞许,跟两位女性青年艺术家的身份和创作元素很贴切。吴芷轩更多注重表现都市女孩的一种亚文化状态,这是她在本科时期就一直探索的题材,不仅是当下年轻人的状态,也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程莉媛更多的是在探讨生命与死亡,或者说是一种理性的情感体验,包括装置材料,也富有哲理意味。
本期个展青年学生导师、油画表现导师刘悦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很骄傲,他认为吴芷轩是一个既好学又聪明的孩子,在疫情期间也坚持在校学习,至少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业是非常良好的,除此之外还帮助学院做了很多工作,是一个勤奋善良的女孩。
本期个展青年学生导师、油画表现导师段晓刚老师评价程莉媛是一个又听话有不听话的孩子,不听话是因为每次没有完全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做,听话是因为经常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创作想法和成品也很让他满意,同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够拥有举办个展的能力,让“光芒”推介计划来的更猛烈!
本期个展学生吴芷轩在发言中说道,这次展览的作品是她内心世界与艺术探索的呈现,色彩的碰撞如同不同灵魂的对话,每一笔都蕴含着她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她大胆运用色彩与笔触,尝试捕捉青年亚文化的多样与灵动。画布上看似夸张、抽象的形象,展现了青年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迷茫、探索与成长,希望大家能在她们的作品中找到共鸣,一起感受青年亚文化的魅力与艺术的力量。
本期个展学生程莉媛在发言中分享了她的创作思路。她作品中对“死亡”主题的凝视,源于偶然看到的一只被碾压的麻雀,在目睹着地面留下的痕迹从清晰变的模糊,直到消失不见。这种缓慢的湮灭让她意识到,死亡从来不是戛然而止的结局。作品中鸽子和乌鸦的形象代表了被随意处决的生命、被树脂封存的草木指向短暂生命的凝固、易燃柔软的蜡烛呈现出生命衰弱的痕迹。当意识到个体的存在不过是永恒宇宙的一部分时,生命便不再是抗拒消亡与痛苦,存在的力量持久的影响着我们,不断提醒我们生活的出口在何处。
策展人艺术与人文学院研究生李金凤在发言时谈到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为了能够让两种不同的创作在同一空间内对话,她选择以“对抗性共生”为线索,通过展陈设计强化两者的差异与共鸣。程莉媛的展区以冷色调为主,作品悬挂高度较低,引导观众俯身凝视;吴芷轩的展区则充满高饱和色彩,画作倾斜悬挂,营造出亚文化特有的不稳定感。大家或许会因程莉媛的死亡隐喻而沉默,或因吴芷轩的色彩狂欢而躁动,但无论如何,所有对抗的姿态,终将指向共同的生长。
开幕式最后,袁文彬教授、刘悦教授、段晓刚老师,共同为本期个展学生吴芷轩、程莉媛同学以及策展人李金凤同学颁发了"光芒"造型·青年艺术推介计划奖杯。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