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2025年“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作品及金课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以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曾竹韶先生的名字命名,是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面向全国美术院校雕塑专业青年学子的奖学金。“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面向当年毕业的本、硕青年学子,服务雕塑教育,从学术和艺术的高度褒奖、提携优秀学生,培养、选拔可造之才,促成一种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努力创新、勇攀高峰的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学术风气。
2025年9月26日上午10点,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和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大同市文物局、山西大同大学、云冈研究院、大同市雕塑博物馆承办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25年度入围作品展览在山西省大同市雕塑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1月23日。
本次展览共收到20所常设及特邀学院院推作品108件,同时,收到来自全国33所院校自荐作品151件。最终到达展厅共127件作品,现场审核后实际展出127件作品,实际参评127件作品。经过3轮评审,评审专家从127件作品中评选出5件“曾竹韶奖”作品及20件“提名奖”作品。我校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共有8件作品入围,其中有2件作品获得“曾竹韶提名奖”。
雕塑系师生在开幕式现场
雕塑系副主任胡庆雁副教授,受邀参加金课讲堂,演讲呈现我系“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雕塑综合材料创作》。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教授开场介绍了这门持续二十余年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当下价值。胡庆雁老师则详细讲授了材料的历史沿革以及课程安排、教授方法及教学案例等方面。最终获得2025年度金课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双喜先生现场表示这样的优秀课程不应该只限于天美,全国其它美院值得引进,互通有无。

造型学院副院长谭勋教授介绍雕塑系现状及金课课程

胡庆雁副教授分享《综合材料创作》课程
2025年度“金课奖”奖杯及获奖证书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教授担任评审委员并出席了本次开幕式。我系共有8名同学获奖,分别是:陈春旺、李世捷、孔帅、白瑜琪、裴宇凡、王乐祥、江宛镅、张予瀛。
其中,陈春旺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李世捷作品《忘川上》获曾竹韶奖提名奖,其余6名同学获曾竹韶奖入围奖。


现场展览
曾竹韶提名奖
✦
陈春旺
《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
材质:红花梨木、黄花梨木、鸡翅木、松木、柏木、椴木、槐木、农具现成品
尺寸:组合尺寸可变
创作时间:2025年
指导教师:谭勋
创作说明:工具是身体的延伸。
✦
李世捷
《忘川上》
材质:松木
尺寸:1000×200×350cm
创作时间:2024-2025年
指导教师:黄文智
创作说明:忘川河内忘川水,忘川河上孟婆桥。行客桥头辞故水,孤身槛外送归桡。忘川河内忘川水,忘川河上孟婆桥。行客桥头辞故水,孤身槛外送归桡。「辞故水」 是父亲在忘川河畔对尘世的回望,水波里沉浮着他的一生; 「送归桡」 是我在生死之槛外,目送他的灵魂如一叶孤舟漂向永恒的彼岸。我一直希望能亲手为他搭桥以弥补自己的念想,每排木柱的主题集于一体为我对父亲从肉到灵转变的想象,愿时间停留在那一刻。
曾竹韶入围奖
✦
孔帅
《传》
材质:树脂、金属、纸、影像
作品尺寸:800×400×240cm
创作时间:2024-2025年
指导教师:赵展
创作说明:辗转相传?绘声绘色?还是传移摹写?每个人对这个世界有不同的理解视角与自我内心的独白。我将以往“小广告”实验所剩的纸团做成一件雕塑作品,通过寻求不同身份的人对其进行传递式的“临摹”或“创作”,并进行行为过程的记录和展示。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是一组具有开放式兼具参与性、可延续性的雕塑创作。
作品影像

✦
✦
白瑜琪
《守望》
作品材质:香樟木、红杉木
作品尺寸:400×400×250cm
创作时间:2024-2025年
指导老师:王朝勇
创作说明:用原木雕刻了7个彝族人物形象,并施以色彩,他们着装不同,神态各异,凸显多样化的民族特色。头部和身体的雕刻肌理呈现出精致与粗犷的对比。为了进一步再现他们的生活环境,从云南运来特有的木瓦片,并保留了其使用痕迹,丰富了整个作品的雕塑语言形式。人物与尖顶建筑形成互动的空间关系。
想运用雕塑语言表达了彝族的文化并弘扬了民族精神,引发观众对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注。

✦
裴宇凡
《遗迹》
作品材质:船木、香樟木、铁
作品尺寸:400×250×200cm
创作时间:2024-2025年
指导教师:赵展
创作说明: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那些承载着渔家记忆的村落正在被边缘化,渔家文化也逐渐被大众所以遗忘,这件作品通过写实的手法以旧船木为媒介对渔家记忆进行再现,不仅是对渔家文化的传承与守护,同时也是对逐渐消逝的渔村记忆的珍贵留存。



✦
王乐祥
《觉醒》
作品类型:玻璃钢、铁
作品尺寸:90×80×262cm
创作时间: 2025年
指导教师:赵展
创作说明:人类作为一个高级动物,从一诞生似乎就承载着造物主更多的期盼,独立于世间生灵而觉醒着。这种觉醒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我们的先祖们一定早早的发觉,造物主似乎并没有指明人类前进的道路,整个种族似乎在一条漆黑且不知前途的路上前行。这时生存还是毁灭,前进还是退缩?很显然他们毅然选择勇敢前进,在一次次的觉醒中获得文明的进步,充满浪漫的生息繁衍着!从觉到醒需要数代人的努力,更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相信人类会继续在这个三维空间里演绎出壮烈的史诗。谨以此雕塑来赞扬人类的觉醒!来赞扬人类文明!
✦
江宛镅
《相·结》《相·形》
作品材质:大理石、香樟木
作品尺寸:400×400×100cm
创作时间:2024-2025年
指导教师:谭勋
创作说明:作品用不同材质的大理石与木头展现不同的身体状态和视觉感受,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肌理和颜色。作品不追求具象形态,而是用挤压、扭曲的形体展现抽象的“身体”,引导观众在感知中产生联想与思考。



✦
张予瀛
《同发里》
作品材质:树脂、石膏、影像
作品尺寸:300×250×200cm
创作时间: 2025年
指导教师:王朝勇
创作说明:《同发里》这件作品是我关于家记忆的源头。右手边像相册的浮雕《回家路》是我的家人《人影婆娑》老照片上光和影变幻如同记忆和现实的交替浮现。《时间是个圆圈》逆流的水上布满彩色发光的手印,是家人的爱温暖明亮。《梦中乐园》柔软毛绒玩具像是心中挤满的梦想。《黄黄》:狗狗串起整组作品,他喜欢藏起来给我们惊喜。作品模仿多来A梦的时光机,对回到过去进行采访,观众听过窗前镜子参与我的记忆。



